我院余美芳家庭自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至今,先后贍養了5位孤寡老人,分別被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全國婦聯、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等部門評為“全國最美家庭”、“全國文明家庭”、“全國五好文明家庭”和“全國孝老愛親最美家庭”,其家庭的感人事跡被中央電視臺報道。2016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專門會見了包括余美芳家庭在內的全國300家文明家庭代表。余美芳老師本人先后被中央文明辦、全國婦聯、共青團中央授予“中國好人”、“全國三八紅旗手”、 “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等榮譽稱號。
我院自2011年就開始挖掘、整理、宣傳余美芳家庭事跡,開展了一系列活動,至今已有5年多時間,營造出了一定的“孝老愛親”氛圍。我們認為,余美芳老師家庭“孝老愛親”事跡屬于我院寶貴的校本文化資源,我們應該充分利用這一資源,以此為發軔點,進行另一層面的文化建設。在2015年年底的黨建思政德育研究會和鄧建軍學校文化研究會年會上,黨委書記提出要大家思考如何充分利用余美芳家庭事跡這一校本文化資源進一步推動我們的文化建設,希望大家積極研究努力實踐,從而立德樹人,提高我們的人才培養質量。經過這一年的思考和實踐,我們獲得了很多啟示。
自2006年以來,我們開始全面構建以“大國工匠”鄧建軍之“愛崗敬業、自強不息”精神為核心的學校文化,取得了一系列成績。與“愛崗敬業、自強不息”八個字相對,我們用“孝老愛親、明禮友善”來概括以余美芳家庭事跡為發軔點的這另一層面文化的精髓。如果說以鄧建軍“愛崗敬業、自強不息”精神為核心的學校文化屬于我們的主流文化,那么,“孝老愛親、明禮友善”的文化,應該成為我院文化百花園中另一朵美麗之花。
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包括余美芳家庭在內的全國300戶文明家庭時強調“家庭、家教、家風”三大傳統文化觀念。“孝老愛親、明禮友善”的文化,既強調家庭,又涉及家教,更應該成為一種家風,既是對經歷了兩千多年華夏歷史檢驗的優秀傳統文化的直接繼承,又是對當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積極弘揚,更是立足長遠、提高社會幸福指數極為有效的元素。所謂“孝老愛親”,就是在家孝老人,家外敬師長,在家愛親人,待人如親人;“明禮”就是心中明了并努力踐行“八禮”——儀表之禮、儀式之禮、言談之禮、待人之禮、行走之禮、觀賞之禮、游覽之禮、餐飲之禮;“友善”就是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規范,相互之間友善相處。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講話時指出: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高校工作的中心環節。如果說以鄧建軍“愛崗敬業、自強不息”精神為核心的學校文化為這“人”字寫下了一撇,那么,以“孝老愛親、明禮友善”為主要內容的傳統文化就是給這“人”字寫上了一捺。一撇一捺之間,“人”的內涵變得豐富,成為了立體的人、完整的人。
鑒于以上原因,黨委號召大家積極宣傳余美芳家庭“孝老愛親”事跡,努力學習余美芳家庭“孝老愛親”精神風貌。經黨委會研究決定:在繼續全面構建以“大國工匠”鄧建軍之“愛崗敬業、自強不息”精神為核心的學校文化的同時,大力弘揚以“孝老愛親、明禮友善”為主要內容的傳統文化,推動感恩教育。宣傳部、組織部、學工部以及高教所要充分發揮黨建思政德育研究會以及鄧建軍學校文化研究會的作用,積極組織人員研究相關文化理念和文化建設路徑,在未來半年時間內完成對《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十三五”事業發展規劃》、《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以鄧建軍精神為核心的學校文化建設大綱》以及《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以鄧建軍精神為核心的學校文化建設大綱實施意見》的修訂工作;思政部以及各系要將相關理念融入日常教學內容,將余美芳家庭“孝老愛親”事跡作為重要案例,積極進行以“孝老愛親、明禮友善”為主要內容的精品課程建設;工會、各總支、團委要組織師生開展相關活動,讓“孝老愛親、明禮友善”理念成為廣大師生員工的思想意識。
我們相信,通過以上一系列工作,我院以“大國工匠”鄧建軍之“愛崗敬業、自強不息”精神為核心的學校文化建設以及以“孝老愛親、明禮友善”為主要內容的傳統文化弘揚工作一定會取得雙豐收,形成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圍,提高我院師生素養,使我院的人才培養工作更加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求。
中共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委員會
2016年12月1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