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以其校友、行業杰出人物姓名命名學校文化,圍繞行業杰出人物精神構建學校文化,形成了特色。以校友、行業杰出人物姓名命名學校文化的做法難以復制,但高職院若能重視對相關行業突出貢獻者的宣傳,以便在學校營造一種與行業相關的職業氛圍,則有助于高職院職業精神的培育,對高職院人才培養工作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高職院包括本科院校都應充分重視對校友精神資源的挖掘,充分發揮校友精神在辦學中的作用。
[關鍵詞] 學校文化;高職院;職業精神;行業杰出人物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的高職生,都經歷過初中、高中被老師忽視,因高考失利而感到抬不起頭來的心理歷程,為幫助他們消除自卑感,自信、自強、自立,除了常規教育方式之外,能否尋找到這樣一些校友作為榜樣以激勵高職生:他們對社會的貢獻讓人贊嘆;他們屬于高級技能型專門人才,其人才類型契合高職院培養目標;他們的奮斗經歷、成才軌跡值得高職生學習、模仿;他們的精神足以激勵高職生奮力拼搏。若能找到這樣的行業杰出人物,以其精神為核心構建高職院文化,則將為高職生的在校學習和今后的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撐。在這方面,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作了有效的探索,其以校友鄧建軍“愛崗敬業,自強不息”精神為核心構建的學校文化在教育部2010年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成果評比中榮獲三等獎。為此,我們對其進行了全面考察。
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2002年由中專升格為高職院,2006年底,在接受教育部高職高專辦學水平評估時,其特色學校文化方才形成,經過院領導和文化專家的反復切磋,決定命名為“以鄧建軍精神為核心的校園文化”(后改稱“以鄧建軍精神為核心的學校文化”),學院辦學特色報告《構建以鄧建軍精神為核心的校園文化》受到了教育部專家的高度評價。其特色文化的創建過程如下:
一.尋找學習楷模,關注杰出校友鄧建軍
鄧建軍,1969年出生于金壇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1988年從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前身中專電氣自動化專業畢業,成為常州某企業的一名電氣技術工人。他以在中專所學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為起點,立足崗位,不斷鉆研,努力創新,參與了400多個項目的技術改造,獨立完成了140多個項目,僅其中一項就創造經濟效益3000多萬元。他帶頭發明的兩項技術已申請國家專利,填補了牛仔布制造業的國際空白。他用勤勞的雙手,讓外國專家發出“中國工人了不起”的贊嘆,成為新世紀全國首批七個“能工巧匠”之一,被推選為中國工會十四大代表,第十七次全國黨代會代表,先后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技術能手”、“全國青年崗位能手”、“全國職工職業道德建設十佳標兵”、“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高級技師”等榮譽稱號,國慶60周年之際入選“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多次受到胡錦濤總書記親切接見,被稱作“民族工業的脊梁”。鄧建軍為中國新一代產業工人樹立了光輝的榜樣,成為我國職教畢業生的一面光輝旗幟。
學院認為,杰出校友鄧建軍對于學院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1. 鄧建軍的人才類型和成才軌跡,非常契合高職院的培養目標。
高職院的培養目標是為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一線培養高素質高級技能型專門人才,而鄧建軍正是這樣一位長期工作在生產一線并且作出杰出貢獻的高素質高級技能型專門人才。鄧建軍是融工人與知識分子特征于一身的專門人才:鄧建軍是工人,但不是傳統意義上只會默默無聞、按部就班進行簡單操作、缺乏創新意識的工人;鄧建軍是知識分子,但也不同于坐在書齋里的那種狹義上的傳統的知識分子。他既有工人的動手能力,又有知識分子的縱深研究,才成就了今天的事業。黑牡丹公司董事長曹德法和中央臺《當代工人》欄目主持人勝春作客中央臺《新聞會客廳》時,共同探討了工人與知識分子的關系。曹德法認為:“一個好的技術工人從某種程度上超過工程師。”勝春則認為:“現在好的工人就是知識分子。”身在工人崗位的鄧建軍擁有知識分子所要求的最基本的學歷和知識,以此為起點,以終身學習的理念刻苦鉆研技術,終于將工人與知識分子有機地融合到了一起。馬克思當年作出的“工人知識化”的預言,正在我國工業化的現代潮流中成為現實,鄧建軍作為制造業公眾人物獨特的歷史意義和強烈的時代特點也由此得到彰顯。“鄧建軍式的工人”或“知識型工人”符合高職生的培養目標,是對高職生培養目標最生動最形象的詮釋。鄧建軍作為一線知識型工人而不是管理干部和傳統的高學歷知識分子的形象,很容易打動高職生,有利于幫助高職生重建人生目標,克服就業時的浮躁心理,為他們的學習生涯和就業起導向作用[1]。
2. 鄧建軍成才的起點并不高,僅僅是在中專時期所學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這對因高考失利而變得自卑氣餒的高職生極具鼓舞作用。
3.鄧建軍是“全國職工職業道德建設十佳標兵”、“江蘇省敬業奉獻模范”,這種敬業奉獻精神正是職業院校畢業生必須具備的職業精神,是高職生必須具備的極為重要的核心能力。
4. 鄧建軍早年來自于貧困的農村,沒有特殊的社會背景,完全以其能力、業績被社會頌揚,他的一句“為生存而學習”讓同學感到他是實實在在的現實社會的人,他以所創造的價值回報社會從而獲得較高的收入,這樣的形象讓同學感到踏實而不是光環耀人遙不可及高不可攀。
5. 鄧建軍是校友,這種學子與母校之間的“血緣”關系使鄧建軍的形象極具親和力,可見、可信、可敬,具有抽象理念所無法具備的感染力。
基于以上分析,學院自2003年開始重視對鄧建軍的宣傳;借助2006年教育部高職高專辦學水平評估之東風,學院將對杰出校友鄧建軍精神資源的挖掘和利用提升到構建特色學校文化的高度,全面規劃,層層推進。
二.成立研究會,挖掘校友精神資源
為彰顯學校文化特色,學院將特色文化命名為“以鄧建軍精神為核心的校園文化”(后改稱“以鄧建軍精神為核心的學校文化”),成立“鄧建軍學校文化研究會”,將特色文化作為課題研究,以課題研究帶動特色文化建設。在省級以上和中文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11篇,為特色學校文化建設奠定了理論基礎。
學院對鄧建軍的人才類型、成才規律以及鄧建軍“愛崗敬業,自強不息”精神進行系統研究,擬寫了《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以鄧建軍精神為核心的學校文化建設大綱》,通過大綱全面闡述理念并進行學校文化建設規劃,畫出了大綱示意圖。
三.多角度宣傳,營造自信、自強、自立文化氛圍
1.建立特色文化象征系統,形成視覺沖擊力。塑建軍像,造建軍橋、鋪建軍路、植建軍林,特色文化象征系統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影響著師生,以前所未有的規格營造著氣氛,成為學院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2.專題報告宣講理念,石刻、標語展示理念。專門安排研究會人員為全體教師作了《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的鄧建軍學校文化建設》的報告,詳細闡述了“鄧建軍精神”的含義,重點介紹在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學院如何利用校友精神資源、尤其是鄧建軍及“鄧建軍精神”,幫助高職生擺脫自卑心理,自信、自強、自立。學院利用石刻、標語、照片、網絡以及有獎征集標語等方式對主要理念進行大張旗鼓的宣傳。從室內到室外,從教室到實驗室,從禮堂到學生宿舍的上下樓梯,“愛崗敬業,自強不息”、“ 自信、自強、自立”、“學習鄧建軍,做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等標語隨處可見,“鄧建軍”、“鄧建軍精神”已經成為學院的常用名詞,進入各種發言稿、論文、對外宣傳材料,進入學院和系部的各種文件、各種計劃和總結,師生耳熟能詳,深深打入了師生的意識。
四.開展豐富活動,收獲豐碩成果
1.定期邀請鄧建軍來校與學生見面,讓學生與行業杰出人物零距離交流。
自2003年開始,鄧建軍每年至少被邀來校兩次,有時一年三到四次,參加學院的重大活動,與師生進行各種形式的交流。每當鄧建軍來校,同學們都非常興奮,他們帶著敬慕向鄧建軍提出各種問題,請鄧建軍簽字,搶著與鄧建軍照相。這種零距離的交流,增強了鄧建軍作為楷模的親和力。有位北方來的同學拉著鄧建軍的手久久不肯松開,開口就稱“大師兄”,激動地說:“我在常州‘五一’公園看到了您的手模,對您非常崇拜;今天我終于抓到了您真實的手,我要沾沾您的仙氣,跟您一樣做高技能人才!”同時要求與鄧建軍單獨照相,配上鏡框永久珍藏。
2. 抓住新生入學教育時機,開展“學習鄧建軍,樹立新目標”系列活動。
從2005年開始,學院抓住新生入學教育機會,開展了每年一度的“學習鄧建軍,樹立新目標”系列活動?;顒蛹辛藢W工處、宣傳部、團委、兩課教研室、各系總支以及班主任等多個部門多方面人員,以幫助高考失利的高職生樹立新目標,調整成才方向,自信自強自立。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樣:觀看鄧建軍事跡錄像,讓新生系統了解鄧建軍其人其事;“鄧建軍與新生面對面”活動讓錄像片中的明星走到新生中間,讓新生近距離接觸行業名人,聆聽明星自強不息教誨;作《學習鄧建軍,造就高素質高技能專門人才》專題報告,啟發新生調整成才目標,立志做鄧建軍式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2006年開始又增加了一項內容:在鄧建軍銅像前舉行報告文學《中國技工鄧建軍》發授儀式,請在各種技能大賽中獲得大獎的高年級學生向新生授書,讓鄧建軍的故事伴隨學生3年乃至一生;舉行院系兩級讀書征文活動;開展“學習鄧建軍,我向父母表決心”手機勵志短信有獎征集比賽,喚起新生感恩之心,表達爭做鄧建軍式技能型人才以回報父母的決心——2007年征集到了勵志短信1702條,2008年開始每年數量都超過3000條;舉辦院系兩級專題研討,讓同學在理性的思考中傳播鄧建軍精神、學習鄧建軍,研討題包括:“高職生與成才”、“鄧建軍精神與自信自強自立”、“鄧建軍精神與高職生核心競爭力”等。其中,2006年11月由新生老生共同參加、題為“現代制造業·鄧建軍·我”的專題研討,受到教育部評估專家的高度評價,評估組副組長、原山西太原大學校長聶嘉恩教授對學院學生自信自強自立的精神風貌大加贊賞,表示:“來校的這幾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杰出校友鄧建軍對同學們精神狀態的巨大影響,今天的專題研討,更加充分地展示了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學生立志成為鄧建軍式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自信心!”江蘇省教育廳有關領導給學院領導發來短信,盛贊這場專題研討在江蘇省參與評估的高職高專校中“效果是空前的”。
系列活動取得了極為明顯的效果,從“學習鄧建軍,我向父母表決心”手機短信比賽中,這樣一些精彩段子讓人感到欣慰:
“多年的辛勤讓兒子感動,高考的失利讓你們心痛,親愛的父母別為我傷悲,從此以后我做鄧建軍一樣的中國龍!”“高考雖失敗,信心要重樹,建軍明方向,行行出狀元!”
演講比賽也出現了這樣的精彩片段:
“多年來,周杰倫的歌讓我陶醉,我成了周杰倫的追星一族;現在,我感到我人生真正的偶像應該是中國技工鄧建軍!我要以鄧建軍的成就作為我終生追求的目標!”
“我本來一心想成為愛因斯坦、楊振寧那樣的科學家,但高考的失利使我心灰意冷;后來知道常州輕院出了個鄧建軍,得知一名小小的中專生也能做得這么棒,我就想:做不了愛因斯坦、楊振寧,我就做個鄧建軍一樣的高技能工人吧。想到這里,我的心情開始晴朗起來。”
一位家長收到了兒子的手機短信后特地給班主任打來電話表達自己的感慨:“我兒子終于抬起頭來啦,謝謝你們!”
3.舉辦以“鄧建軍”冠名的各種競技比賽,讓高職生體驗成功,爭創一流。
以高技能人才鄧建軍為榜樣追求高技能,按照高職生培養方向苦練高技能,像鄧建軍那樣敢于競爭,這些觀念已成為全院上下的共識并且付諸行動。各系部以“鄧建軍”冠名的競賽豐富多彩:截至今年9月,已經舉辦四屆以上技能比賽的包括——基礎部的“建軍杯”英語演講大賽,機械系的“建軍杯”三維設計繪圖大賽,旅游系的“建軍杯”導游職業技能大賽,信息工程系的“建軍杯”計算機程序設計大賽,電子系的“建軍杯”專業技能大賽。高職生屬于高考失利著,在高中甚至初中的學習生涯中,他們很少被老師重視,多年的求學經歷使他們自我評價降低,有些同學甚至用“不堪回首”來形容自己既往的學習經歷和心理歷程,因此,學院有意識地組織一些特殊比賽,甚至因人設賽,讓那些沒有或很少登上領獎臺的同學有機會體驗成功,例如建軍杯跳繩賽、歌手賽、踢毽賽、自行車慢騎賽等等,目的只有一個:幫助同學自信、自強、自立。學生在市級、省級、國家級比賽中屢屢榮獲大獎,創造了一流的成績。
4.建立“建軍·三創班”,舉辦創業論壇,培養“三創”精神。
“創業、創新、創優”,是新江蘇精神的核心。原省委書記李源潮稱鄧建軍是“新時期江蘇人‘三創’精神的杰出代表”, 省教育電視臺、省教育網則稱鄧建軍是“三創之星”。學院創建了課余團校“建軍·三創班”,進行了“三創”系列講座、戶外拓展訓練及城市生存訓練,以此為導向,培養高職生“創業、創新、創優”的“三創”精神。舉辦了三屆創業論壇,內容包括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GYB創業培訓、創業教育論文征集、近三年畢業生創業先進典型人物征集、金點子大學生創業項目征集、大學生職業規劃設計大賽及各創業典型系列報告會。創業計劃大賽精彩不斷,“大學生足下生輝”、“時光記憶書屋”、“龍城自行車服務中心”、“小菜一碟連鎖餐飲服務”等項目獲得師生熱烈贊賞;“自行車和電動自行車租賃”、“廢舊塑料制鉛筆”、“運動服裝折扣店”被評為金點子;學院還收集統計近三年畢業生創業典型激勵在校生的創業熱情。
考察后的幾點感想:
第一,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以校友、行業杰出人物之精神為核心整體構建學校文化,并以校友、行業杰出人物姓名命名學校文化,特色鮮明,效果明顯,這一做法在全國尚屬首例,值得向縱深推進。
第二,以校友、行業杰出人物姓名命名學校文化的做法難以復制。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以制造業杰出人物鄧建軍姓名為其學校文化命名有其得天獨厚的條件,這種條件是一般高職院所難以具備的。我們并不主張高職院都去利用行業杰出人物姓名命名其學校文化,但是,高職院如果能夠重視對相關行業突出貢獻者的宣傳,以便在學校營造一種與行業相關的職業氛圍,則會對高職院人才培養工作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三,高職院以行業杰出人物精神為核心整體構建學校文化,有助于高職院職業精神的培育。在人才培養目標、辦學模式、人才培養模式以及承擔的育人使命等方面與傳統大學差異較大,有別于傳統大學之大學精神,侯長林提出高職精神應該具備包含其自身類型特性的精神元素,他認為高職院自身類型特性的精神元素就是高職院的職業精神,并認為創業精神、技術精神和經世致用精神都只是職業精神的一部分[2]。鄧建軍不同于一般的文化人士,他屬于制造行業的職業人,“愛崗敬業,自強不息”的鄧建軍精神、他的成才之路及其人才類型,無不浸透著強烈的職業精神。鄧建軍的特點告訴我們,鄧建軍的職業精神可以分解為創業精神、技術精神、經世致用精神等幾個方面,這為高職院精神的培育加入了極為重要的元素。而且,學院不是簡單地將其文化命名為“鄧建軍文化”,而是命名為“以鄧建軍精神為核心的學校文化”,除了為高職精神的培養和凝練提供了重要元素之外,還為高職精神以及學校文化的多元性留下了發揮的空間。
第四,杰出校友、尤其是其人才類型和成才軌跡契合高職院培養目標的杰出校友,對高職生具有十分巨大的引領作用,充分挖掘杰出校友精神資源,營造自信、自強、自立的文化氛圍,對于高職生的成才具有其他教育手段難以替代的重要意義。高職院校包括本科院校都應充分重視對校友精神資源的挖掘,充分發揮校友精神在辦學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倪筱榮.構建以鄧建軍精神為核心的校園文化[J].中國科技創新導刊.2008(12):247
[2]侯長林.周 鴻.高職院校的大學精神與區域社會經濟發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9(9):59
(本文發表于2011年第35期《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