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初步建成了以鄧建軍精神為核心的校園文化。為了樹立特色校園文化全員共建的意識,讓學院各部門工作都能自覺地體現鄧建軍精神和校園文化特色,應將“以鄧建軍精神為核心的校園文化”命名為“以鄧建軍精神為核心的學校文化”;挖掘、豐富鄧建軍精神的內涵,使全院各部門的工作都能從鄧建軍精神和校園文化中找到有機的聯系點;轉移思維方向,摒棄原來制訂校園文化建設方案的做法,而從學校層面制訂學校文化建設大綱,從而走出學校文化建設途徑、建設環節上的困擾,讓“以鄧建軍精神為核心的學校文化”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學校整體文化或學校核心文化。
【關鍵詞】校園文化 學校文化 鄧建軍精神 三大原則 途徑和環節
鄧建軍,1988年中專電氣自動化專業畢業,成為常州黑牡丹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電氣技術工人。他以在中專所學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為起點,立足崗位,不斷鉆研,努力創新,參與了400多個項目的技術改造,獨立完成了140多個項目,僅其中一項就創造經濟效益3000多萬元。他帶頭發明的兩項技術已申請國家專利,填補了牛仔布制造業的國際空白。他用勤勞的雙手,讓外國專家發出“中國工人了不起”的贊嘆,成為新世紀全國首批七個“能工巧匠”之一,被推選為中國工會十四大代表,先后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技術能手”、“全國青年崗位能手”、“全國職工職業道德建設十佳標兵”、“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高級技師”等榮譽稱號,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五次受到胡錦濤總書記親切接見,被稱作“民族工業的脊梁”。鄧建軍為中國新一代產業工人樹立了光輝的榜樣,成為我國職教畢業生的一面光輝旗幟。
鄧建軍屬于職教畢業生,其成才的起點是在中專時期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其成才之路和人才類型符合職業教育的培養方向,因此,很多職業院校都開展過向鄧建軍學習的活動,有些學校甚至建有學習鄧建軍的專門網站,很多職業院校畢業生都以成為鄧建軍式的高技能人才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常州大學城6所學校都開展過學習鄧建軍的活動,在自己的網站轉載上級有關部門號召學習鄧建軍的文件,宣傳鄧建軍事跡,其中有3所院校邀請鄧建軍作報告。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作為鄧建軍的母校,自1993年就開始宣傳校友鄧建軍的事跡,多次邀請鄧建軍回母校作報告,在校內塑建軍像,植建軍林,樹建軍班,鋪建軍路,并在學校許多重要位置張貼胡錦濤接見鄧建軍的巨幅照片,開展建軍杯系列賽事,成立“鄧建軍校園文化研究會”。經過十三年的大力培育,初步構建起了以鄧建軍“愛崗敬業,自強不息”精神為核心的校園文化,在2006年高職高專辦學水平評估中,辦學特色報告《構建以鄧建軍精神為核心的校園文化》受到了教育部專家的高度評價,被教育部資深評估專家贊譽為“在國內一百多所高校所見寫得最好的特色報告”。
歷經十三年積淀,汲取改革開放時代的思想成果,以學校接受教育部辦學水平評估中的特色報告《構建以鄧建軍精神為核心的校園文化》和校園內塑鄧建軍像、修建軍橋、筑建軍路作為軟硬件建設的標志,2006年,學院初步建成了以鄧建軍“愛崗敬業,自強不息”精神為核心的校園文化,學院特色校園文化完成了從自然生成到自主發展的飛躍。之后,《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2007年度黨政工作要點》將鄧建軍校園文化建設作為年度工作第一要點,校園內的師生活動以較以前高得多的頻次與鄧建軍或鄧建軍精神掛鉤,鄧建軍校園文化研究會也積極開展工作。然而,隨著工作的進一步開展,其各層次的問題開始暴露,種種困惑,迫使我們進行更深入的思考。我們感到,我院校園文化建設必須進行戰略性調整,也就是說必須從宏觀上調整我們的思路或者思維方向,將鄧建軍校園文化研究會的工作重點從“要求大家開展哪些活動”轉移到“告訴大家其本職工作怎樣做就能(或才能)體現、強化校園文化”上來。我們必須重新斟酌校園文化的命名,進一步挖掘、豐富鄧建軍精神的內涵,找到校園文化建設真正可把握、可操作的途徑。
一.關于校園文化的命名
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之校園文化屬于特色校園文化,2006年初步建成之時,被命名為“以鄧建軍精神為核心的校園文化”。當時,教育部有關專家曾經建議命名為“以鄧建軍精神為核心的學校文化”。專家的意思是:校園文化注重的是校園環境建設和學生課余活動的開展,多指德育活動范圍的內容,改成“學校文化”,則可包含學校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由于當時我們評估特色報告本來就是將“校園文化”概念視同于“學校文化”這一概念來使用的,指的就是“學校內有關教學及其他一切活動的價值觀念及行為形態。”[1]是“學校群體成員以價值觀念為核心所建立起來的各種觀念、制度與行為方式的總稱。”[2]絕非僅僅指校園環境建設和學生課余活動的開展。加之我們的研究會已經命名為“鄧建軍校園文化研究會”,所以,我們沒有采納教育部專家的意見。然而幾年的實踐證明,一“詞”之差對我們的工作影響很大:在廣大教職工眼里,校園文化建設始終只是德育工作的內容,我們的工作也始終跳不出由黨委宣傳部和團委組織開展活動的德育工作圈子。對“校園文化”這一概念的運用,我們的主觀意圖與所產生的客觀效果相去深遠。
第二,作為我院特色校園文化價值核心的鄧建軍精神“愛崗敬業,自強不息”,缺少更為豐富、與學校工作、學生現實和時代特點更為貼近的內涵,難以與除德育工作之外的其他方方面面的工作有機聯系起來,使各部門出現了“非不為也,不能也”的尷尬局面,無法在全校形成文化全員共建的局面。
鑒此,我們有必要將“以鄧建軍精神為核心的校園文化”改稱為“以鄧建軍精神為核心的學校文化”,以促進我院教職工樹立文化全員共建意識;我們還必須豐富鄧建軍精神的內涵,為全校各部門參與文化共建提供更切合實際的理論依據。
二.關于鄧建軍精神的內涵以及我院學校文化構建的總體思路
“學校文化的核心是學校各群體所具有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其中最具決定作用的是思想觀念特別是價值觀念。”[4]我院學校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是鄧建軍精神:“愛崗敬業,自強不息。”在我院的評估特色報告《構建以鄧建軍精神為核心的校園文化》中,我們這樣闡述鄧建軍精神的內涵:鄧建軍十七年如一日堅守自己的技術工人崗位,立足崗位創大業,此為“愛崗”;面對大量引進的國際先進生產線,鄧建軍刻苦鉆研,所作的大量工作筆記成為大家經常翻閱的“活辭典”,在復印技術尚不普及的年代,為一本近300頁的專業書籍,鄧建軍等三人分工整整抄寫了兩個星期……此為“敬業”;鄧建軍以一中專生起步,苦學業務,每晚強制自己看兩個小時專業書籍,以終身學習的理念,成長為國內赫赫有名的高級技師,此為“自強不息”。
盡管鄧建軍及鄧建軍精神對我院尤其是我院學生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然而僅僅憑這樣的簡單論述就想讓學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與鄧建軍以及鄧建軍精神聯系起來難度還是相當大的。有些部門的確在努力這么做,但其工作與鄧建軍精神之間的聯系完全是表面的、口號式的,與我們的初衷相去甚遠。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挖掘鄧建軍精神的內涵,從而使我院各方面工作都能找到與學校文化和鄧建軍精神之間的聯系點。
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大眾化教育階段,高職院校生源質量的下降讓我們面對的是這樣一群學生:在高中乃至初中階段,因為成績不佳,他們成為被老師和同學忽略的個體,高考的失利使他們受到了沉重的打擊,社會、家庭的壓力使他們的心情壓抑,他們自我評價降低,個別同學甚至性格扭曲、自暴自棄,這一切要求我們高職院校的學校文化必須更加具有針對性,要切實解決高職學生的實際問題,并且按照國家、時代、社會對高職生培養目標的要求確定我們的學校文化內涵。為此,我們深入研究“愛崗敬業,自強不息”的鄧建軍精神,在這基礎上演繹出了三條原則,使鄧建軍精神的內涵更加具體,更加豐富。這三條原則分別為:第一,自信、自強、自立原則;第二,創新、創優、創業原則;第三,高等性、職業性原則。
真正先進的文化必須符合道德尺度。文化的道德尺度就是指文化必須有利于人的自由、有利于人的自由發展和全面發展。自信、自強、自立原則和創新、創優、創業原則正是促進人的自由和自由發展、全面發展的原則。
從小在艱苦環境中長大、踏上工作崗位時最高學歷僅僅為中專的鄧建軍是自信、自強、自立的楷模。在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進入高職院的學生,要特別強調自信、自強、自立。讓高職生自信起來,這是高職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務。唯有自信,才能自強;唯有自強,才能自立。我們要為高職生創設一個充滿鼓勵、其個性尤其是創造力(哪怕是很不起眼的創造力)受到充分尊重的良好環境,幫助高職生挖掘自身的潛力,發現自身的亮點。我們要充分考慮高職生在理論學習方面的不足之處,努力引導大家在提高自身技能、提高動手能力方面下功夫,從小處著手,向大處努力。通過我們有意識、有目的的誘導、培養和環境的熏陶,讓高職生真正成為一個自信的人,一個自強的人,一個自立的人。
鄧建軍自參加工作以來,愛崗敬業爭一流,在本職崗位上創優;學習知識,改進技術,勇于創新;刻苦鉆研,艱苦奮斗,崗位創業——被江蘇省委稱作是新時期江蘇人“三創”精神的杰出代表。創新、創優、創業已經內化為鄧建軍實現人生價值的一種內在需求,既是對鄧建軍成才之路的概括性描述,也是時代對高職院以及高職院師生的必然要求。唯有創新、創優、創業,我們的教學質量才能提高,我們的高職院才能找到生存之路,我們的高職生才能增強競爭力。創新是自主的,源自人的個體,是個體追求幸福與完美人生的沖動,因此,創新文化是以人為本的文化。以鄧建軍精神為核心的學校文化是創新的文化。我們確立的共同愿景和目標是:爭取成為鄧建軍式的教師和鄧建軍式的技能型人才;在這一共同愿景的引領下,我們要養成團隊合作作風,鼓勵創新,寬容失敗,信任開放,并形成對創新的有效激勵機制。創業是指發現某種信息、資源、機會或掌握某種技術,利用或借用相應的平臺或載體,將其發現的信息、資源、機會或掌握的技術,以一定的方式,轉化、創造成更多的財富、價值,并實現某種追求或目標的過程。它既包括自己創辦企業式的創業,也包括像鄧建軍那樣樹立遠大目標、立足崗位創大業。
有別于中職教育,我們高職教育必須具備高等性:所謂高等性原則就是指通過我們學校的培養加之踏上社會后通過一定的社會實踐,我們的畢業生必須具備像鄧建軍那樣的高素質、高技能;有別于一般本科教育,我們的高職教育還必須強調職業性和技能性:所謂職業性、技能性原則就是指我們要培養的人才是以職業為導向、像鄧建軍那樣的崗位在一線、以技能見長的人才。我們必須強化職業技能,必須導入相關行業、企業的文化,實現學校文化與企業文化、行業文化的對接。
這三條原則使作為我院特色學校文化核心的鄧建軍精神之內涵得到了極大的豐富,為全體師生樹立了具體的可以達至的目標,使鄧建軍精神與學校各方面的工作都產生了有機的聯系點,使全員共建學校文化成為可能。
與此同時,鄧建軍校園文化研究會還必須擯棄原來從學校層面制定學校文化建設方案的做法。我院已經具備一定規模,學校文化建設涉及到學校的方方面面,從學校層面制訂方案反而會制約各系的工作,不利于各系工作的開展;再則,學校文化的核心是學校的精神也就是鄧建軍精神,具體的建設方案無法深入、全面地詮釋學校文化的核心內容。鄧建軍校園文化研究會目前的任務應該是從學校層面擬寫《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以鄧建軍精神為核心的學校文化建設大綱》,將“讓全體教職工知曉其本職工作與學校文化建設是怎樣的關系,如何使本職工作更好地體現學校文化的核心即鄧建軍精神”作為研究會的階段性工作目標。我們畫出了大綱內容示意圖,以展示我院學校文化構建的總體思路:

學校文化建設大綱圖示
學校文化的形成存在一定的自發性,而一旦積極主動去構建,我們就必須思考其建設途徑。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們都在苦苦尋覓我院學校文化建設的有效途徑。人們常常對文化進行這樣的分類: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心態文化。這種對文化的概念性分類十分有利于我們認識文化的內在特質和外延特征,然而,若想就此作為某類文化建設的途徑,勢必讓我們束手無策。以我院學校文化建設為例,鄧建軍“愛崗敬業,自強不息”精神在具備一定的內涵之后,應該向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滲透,也就是說學校所有的工作都應該有意識、有目的地體現這一精神或體現這一特色,然而我們卻無法為此而專門建設一系列制度,去進行專門的物質保障,去規定專門的系列行為,去進行專門的心態訓練。簡單地將文化的概念性分類作為文化建設的途徑,是我們思維的誤區,這也是很多文化建設論著和文化建設規劃的通病。
為了避免使我院學校文化建設工作出現同樣的弊病,早在2006年的我院評估特色報告中,我們就提出了“五個滲透”、“三個進入”,以此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途徑:“我們要讓鄧建軍精神向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滲透,向師資隊伍建設滲透,向教學管理滲透,向教學內容滲透,向教學過程滲透,讓以鄧建軍精神為核心的校園文化進入學生管理制度,進入教師管理制度,進入教學管理制度。”然而近兩年的實踐證明,“五個滲透”、“三個進入”僅僅只能作為建設目標而無法成為建設的途徑和環節,我們的思維在回避了簡單地將文化分類當作文化建設途徑這一誤區之后,又進入了另一個誤區。“五個滲透”、“三個進入”因其不可操作性,最終成了畫餅。
而今,鄧建軍精神的內涵被極大地豐富了,學校所有工作都能夠從三條原則中找到與鄧建軍精神、與學校文化的聯系點,學校文化的建設途徑和環節也就不再成為我們的困擾。鄧建軍精神內涵的豐富以及從學校層面對學校文化建設大綱的擬寫,實際上是抓住了學校文化建設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真正起到了高屋建瓴、綱舉目張的作用。我們相信,按照這樣的建設思路,經過幾年的努力,以鄧建軍精神為核心的學校文化必將成為我院真正意義上的學校整體文化或學校核心文化。
參考文獻:
[1]顧明遠.教育大辭典:第6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246
[2]張家軍.論學校文化及其建設〔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113-116
[3]高占祥.高占祥論文化[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7:230
[4]鄭金洲.教育文化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40
( 原文發表于《教育與職業》2010年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