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鄧建軍是高技能人才的成功典范,高等職業教育如何培養鄧建軍式的人才,是今后一段時期面臨的深層次教育改革問題。對學校來說,除了讓學生掌握一些需要不斷更新的技能外,社會適應性和終身發展能力培養應成為改革的攻堅目標,即培養具有鄧建軍精神和核心能力的鄧建軍式技能型人才,這也是高等職業院校應盡的社會責任。
【關鍵詞】高職教育; 鄧建軍精神; 核心能力
一、鄧建軍是我國工業化轉型時代技能型人才的楷模
鄧建軍,1988 年畢業于江蘇省常州輕工業學校(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前身)的工業電氣自動化專業,成為常州第二色織廠(現常州黑牡丹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電氣技術工人。鄧建軍在本職崗位17 年如一日,學習先進的工藝技術,潛心攻讀計算機應用技術和外語教材、刻苦鉆研國際紡織機械電氣自動化先進技術,實現了從一名學習型職工向知識型職工、專家型職工的快速轉變,由普通的青年職工成為新時期知識型產業工人的代表,成為“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高級技師,新世紀全國首批七個“能工巧匠”之一,先后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技術能手”、“全國青年崗位能手”、“全國職工職業道德建設十佳標兵”、“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高級技師”等榮譽稱號,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五次受到胡錦濤總書記親切接見,被稱作“民族工業的脊梁”。鄧建軍為中國工業化時代崛起時產業工人樹立了光輝的榜樣,也成為我國職業教育特別是高等職業教育畢業生的一面旗幟。
二、對鄧建軍精神的解讀
鄧建軍在長期的工作與自我學習的過程中,達到了很高的核心能力境界。他的職業生涯表明,核心能力和價值觀是入職發展的基本動因和依托。價值觀是職業發展的動力,核心能力是職業發展的基本依托。從高職院校培養技能型人才的視角看,我們在倡導學習鄧建軍精神的時候,鄧建軍已經不是指具體的個體了。我們從他成功的軌跡中,抽象出了他最具本質的職業精神,那就是“愛崗敬業,自強不息”。其實質就是要盡你所能,力爭把工作做得盡善盡美,孔子把這種對待工作的態度叫“執事敬”,朱熹解釋敬業為“專心致志,以事其業”。具體表現為恭恭敬敬的工作態度、積極主動的責任意識、樂于奉獻和鍥而不舍的職業精神。
三、課程是實現鄧建軍精神與核心能力培養的最佳結合點
(一) 課程方案設計融入鄧建軍精神與核心能力培養要求
鄧建軍的事跡告訴我們,比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力,比能力更重要的是素質,比素質更重要的是覺悟。鄧建軍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在于他的“愛崗敬業,自強不息”的精神,在這一精神的引領下,造就了他的自我學習能力、交流表達能力、數字運算能力、革新創新能力、與人合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和外語應用能力。我院在“雙證融通”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中采用工作過程導向進行立體化課程設計,把培養鄧建軍精神落實到核心能力培養的過程中去,依據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提出的“分層化國家職業標準”理念,并從學院層面上,整合全院各系專業與課程的優勢、師資隊伍群體的復合優勢,按“分層化、分類型、分級別、模塊化、學分制”的工作思路,開發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項目課程為載體,任務教學為驅動的模塊化“雙證課程”,促使各專業課程體系得到整體優化,把核心能力的培養要求滲入到職業特定能力、行業通用能力、跨行業能力課程目標中去。
( 二) 課程實施注重鄧建軍精神與核心能力的構建
1. 貫徹“行動導向”的教學指導思想。行動導向是實現綜合職業能力課程目標的重要保證。我們以國家職業技能標準為依據,以職業活動的學習領域為內容,運用行動導向的教學指導思想組織教學。引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堅持以學生為中心,采用以學生活動為主要特征的教學模式,開展基于工作任務、真實(或“仿真”)情景、互助合作的學習(如項目教學、任務驅動、模擬公司等)。行動導向教學模式的核心目的是擴大和改善個體行動方式,其關鍵是學生的主動性和自我負責態度及各種能力,教師注重完整性活動方案的設計,借鑒OPTAE 的五步訓練法實施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個體和班、組團體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使學生的學習行為發生轉變、核心能力得到發展和提高。
2. 建立一體化的教學環境。通過課程實現鄧建軍精神的養成與核心能力的訓練,不是某一門課或一個教師的改革就能完成的,在學校層面推行整體、系統的課程改革,從顯性課程到隱性課程的角度建立一體化的教學環境。(1)公共課程除了實現本學科課程的功能定位,主要承擔著培養“愛崗敬業”鄧建軍精神等素質教育的使命。教學的內容更加豐富,呈現拓展性特點。主要體現在:采用以學科教學內容為主、活動教學為輔的綜合化教學內容模式,包括教師的人生觀、價值觀、工作方法乃至興趣、愛好都是教學內容不可分割的部分。采用案例教學、問題研討等方式,通過學生的自主討論、自主探索、演說、辯論,培養學生陽光的、積極的心態,發展學生好奇的、探索的精神,樹立學生自主的、自尊的價值,激發學生合作的、團結的氛圍。(2)專業課與職業拓展課程以多樣化的課程形式,如專業選修、跨專業選修、權威機構或知名企業的資格培訓、研究型社團活動、科技創新活動、參與教師的研究項目與社會服務項目等,橫向拓展與縱向拓展相結合,滿足個性化教學與針對企業的“訂單培養”需求,以縱向拓展進一步延伸學生的專業專長,以橫向拓展培養學生的核心能力。(3)校企合作的實踐課程讓學生能夠在準真實的或者完全真實的環境下,去體驗社會、體驗企業、體驗生產、體驗生活。去自我總結自己初步而寶貴的人生經驗,感受到一種社會的責任,把核心能力運用到真實的社會生活中。(4)第二課堂、學生社團活動,安排學生唱歌、跳舞、演出;學生也可在網上表達、網上展示、網上交流。學生管理部門還引導建立各種各樣的興趣小組、專題研討俱樂部,開展“傳統文化”、“公民意識”、“珍愛生命”、“環境保護”等系列專題討論。學校有意識地為學生創造交往、協作、自我提升的學習環境(提供隱性課程),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的職業素質和核心能力。
(本文2008年9月發表于《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職教通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