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信息工程學院黨總支與相關企業保持著黨建與業務工作的深度融合,始終秉持“以黨建促教學育人、以黨建促科研社會服務”理念,以“服務社會”為抓手,緊跟國家政策導向,把握社會服務方向,結合專業優勢,積極發揮高校在科學普及、社會服務、應用研究、行業人才培訓、公益服務等多方面的職能,鼓勵教師黨員積極投身社會服務的事業中,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以實際行動踐行服務社會的擔當與使命。
“首先是黨員,然后是專家”
智能制造專家、信息工程學院黨員教師、副教授盧劍偉在接到“智改數轉”任務后,緊鑼密鼓地進行了周密部署,第一時間啟動“智改數轉”團隊組建事宜。黨總支書記李維號召教師黨員積極參與,更好地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學院結合各位教師黨員的專業特長,經過層層選拔,一支由盧劍偉領隊,信息工程學院、智能控制學院專任教師參與的15人黨員骨干團隊組建成功。這也印證了蘇步青老先生的話“黨員專家,首先是黨員,然后是專家?!?/span>
信息工程學院黨總支為了給“智改數轉”團隊創造更好的科研環境,開辟了“黨員科研陣地”,積極協助科研團隊聯系企業,協助團隊成員完成許多基礎性、事務性的工作,為“智改數轉”診斷工作的有序開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盧劍偉表示:“我在智能制造方面有一些知識儲備,適逢國家力推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我也想結合自己的專業,為學院和社會做些有價值的事。”
“老”專家帶出“新”專家
讓專家培養專家,才是培養專家的捷徑。信息工程學院“智改數轉”黨員團隊充分發揮專業技術的獨特優勢,用專家培養專家,讓專家帶專家,把專家人才的培養融入現場診斷之中、融入差距分析之中、融入企業轉型升級之中。
武棟博士是信息工程學院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專業負責人,也是一名常工業新人。盡管具備了堅實的理論素質,但在實踐能力培養方面,武博士仍然算職業教育的“新人”。
盧劍偉在學校工作近20年,摸爬滾打,經歷了從剛入校時“理論派”到當前“實戰派”升級的全過程。他邀請武博士加入團隊,通過診斷走進企業、了解企業、發掘需求,找到技術應用點。“智改數轉”診斷這幾個月來,武博士與校內外專家一起深入企業現場調研,以國家標準《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模型(GB/T39116-2020)》為依據,從組織戰略、人員技能、數據、信息安全、制造等20個維度考量企業智能制造現狀,分析其與國標的差距,提出改進建議。經過這段時間的“傳幫帶”,武博士已經能夠熟練掌握企業診斷各項流程。
“智改數轉”中的常工業聲音
“智改數轉”黨員骨干團隊除了幫助企業進行“智改數轉”之外,還主動支撐政府工作,連續兩年承辦了常州市優秀CIO評審工作,先后為常州市工信局、常州科教城等單位提供“智改數轉”專題培訓10余場。今年5月份,團隊在省內率先面向全市作《兩化融合及數字化轉型重點指標評估指導》專題講座,幫助企業及診斷服務商理解指標體系,為下一階段高質量推進“智改數轉”診斷奠定了基礎。此外,團隊還受地方工信局委托為蘇州市、杭州市等地區企業提供數字化改造診斷、智能化改造指導服務,讓“常工業聲音”在服務社會的過程中傳播得更廣更響亮。
截至目前,“智改數轉”黨員骨干團隊累計服務企業近百家,其中包括航天科工、中鹽、中聯重科、上藥、天能、凌鋼等諸多大型企業集團,為企業提供智能制造與兩化融合方面培訓80余場,診斷服務得到了企業和主管部門的一致好評。團隊不斷積累社會服務成果,推動產教融合、教學改革。近年來,團隊參編國標4項,立項各級課題10余個,到賬經費300余萬元,申請知識產權20余項,發表高質量論文30余篇,獲得江蘇省教學能力大賽二等獎1項、A類學生大賽省級一等獎1項、產教融合案例評比校級一等獎1項、十三五教材1部、校級重點教材1部。
“我只是‘智改數轉’浪潮中的一朵普通的浪花,既然是黨員,我就要扛起肩上的這份責任,為常州制造業的轉型升級,為學校高質量發展,盡自己的一份力!”盧劍偉如是說。目前,盧劍偉帶領的“智改數轉”黨員團隊還在為企業的轉型升級不停忙碌,他們的生活就是在一個目標的實現和對下一個目標的追求間不斷循環的,而且他們要一直走下去,并努力做得更好。(審稿/季華、李維、邱程、李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