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國同齡人”,這一稱謂滿載著榮耀與自豪。它代表著與新中國同歲,共同見證中華人民共和國從誕生到繁榮的每一步歷程。朱文霞老師,這位75歲高齡的智者,正是這一群體的典型代表。

“與祖國同歲,我很自豪”
“我出生于1949年,與祖國同歲,我很自豪;成為一名教師,我深感榮光。”朱文霞老師出生于一個嶄新的時代,成長在這片繁榮昌盛的土地,奮斗在教育領域一線。她的故事,是個人成長與國家發展交相輝映的生動篇章。她的經歷,是個人奮斗的縮影,更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無數普通中國人響應時代召喚,投身國家建設,最終實現自我價值的真實寫照。
1968年在常州高中畢業后,朱文霞踏上了江蘇生產建設兵團的征途,在南通這片熱土上揮灑了十年的青春與汗水。從排長到連長,再到指導員,每一步都留下了她堅實的足跡。

“能夠有機會上大學并成為老師,我要感謝黨和國家給予的好機會。”回想起個人人生歷程,朱文霞心中更多的是感恩。兵團工作期間,她有幸步入徐州師范學院(今江蘇師范大學)深造,畢業后投身如東掘港農場的工作,后因身體原因又返回常州,與常州市輕工業中等技術學校(常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前身)結下了不解之緣。
初抵校園,教務科是她職業生涯的起點。當年,全校僅有26名滿懷激情的教職員工,校園氛圍樸素而溫馨。歲月悠悠,轉瞬45年風雨兼程,學校已蛻變成為擁有近800名教職員工的大家庭,其規模之大、影響力之深、變遷之巨,讓人由衷贊嘆。
在朱文霞悠長的記憶中,那些閃耀的片段尤為珍貴:那是一個帶著激情烙印的時代,教職工們來自五湖四海,有的還遠至內蒙古的遼闊土地,但大家卻如同家人般緊密相連。他們中的許多人都是60年代高校培養的精英,畢業后分配到全國各地,最終又因緣際會,匯聚于常州這片熱土,以滿腔熱血和卓越才智,共同書寫了學校發展篇章。

那時的學生,雖人數不多,卻個個是璀璨星辰,不少都曾在中學時期擔任主要班干部,如班長、團支書等,如今在各行各業各領風騷,用實際行動踐行著當時輕工學校的“今日我以輕校為榮,明日輕校以我為榮”的校訓。
以師之名,傳遞愛與希望
1980年,朱文霞來到312國道邊的新校區。她開始擔任輕機802班班主任,視學生如子女,悉心呵護,嚴格教導,與學生們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紐帶。
在手機尚未普及的90年代,一個深夜,一名女生突遭病痛侵襲,腹痛難忍。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狀況,學生們稚嫩的臉龐上寫滿了無助與焦慮,他們第一時間想到了朱老師。
接到消息,朱文霞沒有絲毫猶豫,帶上家中所有積蓄,匆匆趕往醫院。她的到來,讓在場的十六七歲的學生們都松了一口氣。面對醫生緊迫的催促和無法即刻聯系到家長的困境,朱文霞毅然決然地承擔起了這份沉甸甸的責任,顫抖著手在手術單上簽下了自己的名字,那一刻,她的心中既有對生命的敬畏,也有作為師者的擔當。歷經4個小時的焦急等待,當手術成功的消息傳來,她緊繃的神經終于得以放松,但身體的疲憊卻讓她幾乎癱軟。
當時的醫院,條件遠遠沒有現在這么完備,就像我們想象不到,醫院居然不能提供流質食品。朱文霞每天一大早從家里熬好稀飯送到醫院,然后再去學校上班。在她無微不至的照顧之下,女孩的情況終于好轉。
然而,朱文霞的關懷并未止步于身體的康復,女生的家庭狀況也讓人揪心——母親早逝,父親獨自撫養3個孩子,經濟壓力巨大。因那時候還沒有醫保政策,女孩這一病,讓原本拮據的家庭更加不堪重負。
于是,朱文霞向學校申請發動全校師生進行募捐,用愛心匯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為這位女生解決了燃眉之急。
朱文霞深知,比起經濟幫扶,學生心理的重建更加重要。她與學生進行了深入的溝通與交流,幫助她走出自我懷疑與負擔的陰影,讓她明白,自己并非是家庭的負累,而是家人最寶貴的希望與未來。
在講述這段故事時,朱文霞屢次強調,我們學校關愛學生的事例不勝枚舉,此事微不足道,不值一提。對她而言,這只是身為普通教師所做的眾多平凡之事中的一件。但這件事情還有后續,那位女生不僅順利康復,在畢業后勇敢地接過了家庭的重擔,還積極推薦弟弟報考并成功就讀母校。女孩用自己的行動,將朱文霞老師的愛與教誨傳遞給了更多的人,讓這份愛與希望如同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匠心花開,14年串珠技藝傳承
“這個禮物對我很有意義,代表著一段生活的記憶。”2024屆畢業生、我校“中國串珠技藝工坊”副社長甘文靜一邊展示朱文霞老師為她精心制作的串珠畢業禮,一邊說道。與她一樣,社團里所有于今年6月畢業的成員,都收到了來自朱文霞老師的這份心意——根據她們的生肖特別定制的串珠禮。

與串珠的緣分,要從16年前說起。朱文霞收到朋友送的一個用串珠制作的餐巾盒禮品,隨即萌發了濃厚興趣,并與之共學。此后,興趣和熱愛讓她創作出了很多作品,其中部分作品被她送給了熟悉的同事們,也吸引了很多老師和同學的關注。
“一根線,一些彩珠,最后串聯成多種多樣的作品,動腦又動手,手眼都能協調”,當年的模具系黨總支書記張燏對這些創意作品趣味盎然,在她的支持下,“中國串珠技藝工坊”學生社團應運而生,時年61歲的朱文霞成為了社團指導老師和創辦者之一。
那一年,朱文霞未曾預料到,自己的指導竟會綿延至今,長達14年之久。這14載光陰,悠悠歲月,見證了她不懈的付出。退休后,每次前往學校,她都需要輾轉兩段公交,耗時1.5小時,往返則意味著整整3個小時的路程。對于年歲已高的她而言,這無疑是一項艱巨的考驗。而這樣的往返,每月皆然。
朱文霞說,過程確實辛苦,但是值得,尤其在看到每次串珠社招新都爆滿的時候。“每位招進來的同學,我們都是手把手教的,保證她們從一無所知的新手成長為獨立完成5-6件精美作品的手工達人。所以我們嚴格控制招新人數,常年維持在30人左右。”

談及串珠社,朱文霞總是滔滔不絕,滿懷激情。社團初創時,僅有一位輔導員和一位指導老師,分別負責管理和技術指導。隨著時光的流逝,管理崗位上的輔導員幾經更迭,指導老師隊伍也從她1人擴展至3人,她親眼見證了年輕輔導員們的成長與轉型。
多年來,不斷有新的輔導員加入。他們不僅協助管理社團,還加強了內外部溝通,共同促進了社團的蓬勃發展。盡管團隊人員時有變動,但那份對工作的熱忱與責任感始終如一。這讓朱老師深感欣慰,并心存感激。

“其實,應該是我們感激朱老師才是。”作為現任串珠社指導老師之一的輔導員高婉君說,“朱文霞老師是一位堅毅赤誠的教育工作者,對待學生耐心細致,一絲不茍,雖然已經退休多年,身體多處受疾病困擾,但每周三依然堅持來校教授學生串珠,從未間斷。她深沉的教育熱情與不屈不撓的精神風貌深深激勵并感染著我。”
源于作品義賣,旨在幫助困難學子的“中國串珠技藝工坊”,如今已逐漸發展成輸出學校文創產品的重要組成部分,常作為學生活動的獎品,傳遞校園文化的溫度與教育的關懷。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朱文霞深刻地體會到個人的命運與時代的脈搏緊密相連,雖然未來充滿了未知與挑戰,但她相信,只要我們心懷信念,勇于前行,就一定能在不斷的嘗試與努力中,見證自己的成長、學校的進步以及時代的變遷。
朱文霞老師的故事,是對“愛崗敬業自強不息”最生動的詮釋。她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無論身處何處,只要心懷熱愛與責任,就能在任何舞臺上綻放出最耀眼的光芒。(審核:季華、李穎、楊曌)




